2023年4月1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公布了第24届(2022年)中国专利奖评审结果。本届专利奖共评选出中国专利金奖预获奖项目30项,中国外观设计金奖预获奖项目10项,中国专利银奖预获奖项目60项,中国外观设计银奖预获奖项目1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预获奖项目782项,中国外观设计优秀奖预获奖项目45项。
本文就发明和新型专利获奖情况进行分析。
01 整体分析
(1)实用新型获奖量呈降低趋势,占比不到1%
本届(2022年)预获奖发明专利865项,实用新型8项,实用新型专利占比不到总获奖专利量的1%。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与近几年专利奖获奖类型分布看,实用新型获奖占比连续5年维持在较低水平,且数量有缩减趋势,说明专利奖更注重发明专利,对新型专利相对弱化,实用新型获奖难度大。
(2)第一专利权人为企业预获奖数量最多,占总量的79%
第一专利权人企业占比最多,达到79%,其次是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分别占13%和7%,个人获奖仅3项,详见下图:
(3)广东、北京、江苏稳居前三,广东、北京稳中有升
本届预获奖第一专利权人主要分布在广东、北京及江浙沪等东南沿海省份。
具体情况:广东省251项,位居首位;其次为北京和江苏分别150项和95项,浙江省预获奖数量56项,排名第四,其次为山东省、上海、湖北等。与上一届相比,广东和北京获奖量有较大幅度提升。
(4)机械领域预获奖数量最多,通信领域最少,不足机械领域的1/4预获奖专利领域分布图如下所示。
其中机械领域获奖数量最多,达到200件以上。电学、材料、光电均达到100件以上,而化学、通信、医药等领域获奖较少,仅相当于机械领域的1/4。
(5)专利文本申请年份集中在2017-2020年,2021年授权专利预获奖数量最多
本届预获奖专利文本申请年份集中在2017-2020年,其中2018年最多。2021年授权专利预获奖数量最多。专利文本页数集中在11项,专利权利要求集中在10项,具体如下:
(6)涉及诉讼和无效的案件较少,金银奖更多的在海外进行了专利布局
本届预获奖专利中涉及诉讼和无效的案件较少,且金银奖更多在海外进行专利布局,具体如下:
02 金银奖分析
(1)金银奖预获奖专利第一专利权人依旧集中在企业,国央企占比银奖最大
金、银奖预获奖专利第一专利权人集中在企业(分别约占77%和67%),大专院校分别为17%和18%,科研单位分别为6%和15%,与科研单位和高校相比,企业对于技术的实施和应用能力更强。
◆ 金奖中企业占77%,其中国有企业占30%。
◆ 银奖中企业占67%,其中国有企业占35%。具体详见下图:
(2)北京斩获30项金银奖位列第一,占总量的30%
金奖和银奖预获奖区域有北京、广东、江苏等17个省市区,北京地区本届预获奖专利在所有省市中排名第一(30项),有7项金奖和23项银奖。
其次是广东省本届预获奖专利有4项金奖和8项银奖,江苏省金银奖累计预获奖量8项,金奖4项、银奖4项。各省市金银奖预获奖数量具体情况见下表:
(3)金银奖专利申请年份集中在2017-2020年,其中2019年最多
金银奖预获奖专利申请年份集中在2017-2020年,其中2019年最多。
申请日年份过早或者过近可能评审时没有优势,我们猜测申请日年份过早,专利的技术先进性不占优势,申请日年份过近的,专利的应用情况不容易显出优势。
(4)金奖在机械领域获奖最多,银奖在光电领域获奖最多
本届专利奖预获奖中金奖和银奖获奖专利所属领域图中可看出:
◆ 金奖机械类的预获奖数量最多,通信、医药领域预获奖数量最少;
◆ 银奖光电、通信、电学的预获奖数量最多,机械和医药领域获奖数量较少。
各技术领域预获奖情况如下:
03 总结
(1)预获奖专利类型:发明专利占有绝对比重,实用新型的数量寥寥无几。
(2)获奖总量:预获奖数量较去年有所下降,由882项下降至872项。
(3)第一专利权人获奖主体:企业居多,银奖中国央企获奖数量最多。
(4)获奖专利授权公告日年份:越接近申报年份,获奖数量越多,这可能是因为授权公告日年份越接近申报年份,三性的审查标准越一致。
(5)获奖专利审查领域:医药部金银奖总量低于平均值。想要了解更多,欢迎进入我们的直播间,与讲师交流。
观看直播方式一:
扫描海报二维码回复“2311”
观看直播方式二:复制链接:https://gls.h5.xeknow.com/sl/1dC57p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