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人与企业的设计研发人员(发明人)之间一般不是直接的沟通,大多都是通过交底书和专利文件进行往来,代理人通过阅读发明人撰写的交底书理解发明人的方案,发明人通过阅读代理人的专利,了解到代理人对方案的理解和规划。
一、术业有专攻
在讨论标题的问题之前,先来看一组数据: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国民经济行业的分类共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个层次,共包含门类20个,大类97个,中类473个和小类 1382 个。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下,各行各业都在向着更细致化的方向发展,即便是如此详细的分类、即便是在同一个小类下,不同的公司,依旧有着各自的侧重点。 再看代理所:
(图片来源于知识产权报)
可见即便是每个代理人负责一个大类,一般代理所的代理人数量是远远不能对应行业分类的。面对各种各样的公司,代理所只能按照机械、生物、材料、通信等的方式按照大分类对代理人及公司进行划分,并根据公司类型,分配对应的代理人进行对接。而代理人很大概率是没有该行业的从业经验的,即便有,也是比较少的,更多的则是在不断对接过程中积累的一些零散的经验知识。也就是说,面对在行业内深耕多年的发明人,代理人在行业内的专业知识水平是远不能比的。 术业有专攻,代理人的专业是在专利文本的处理以及专利事务的处理上。 因此,一旦把代理人当作具有同等水平的研发设计人员,这时,代理人是很难跟上发明人的思路的。 理解到这个问题后,也就不难知道,有时发明人已经熟知的基础知识,代理人并不能快速了解到。这也就解释了很多时候,发明人明明感觉已经讲清楚了,但是代理人还是有点一知半解。这时可以把代理人当作行业“小白”,再对自己的方案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盲区分析 在沟通中,有一种沟通模型,叫做乔哈里视窗,用来体现沟通中两人对事件信息的不同了解程度,也可以把它用到发明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交流上。详见下图。 绿色为代理人和发明人在交底书和专利文案中互相了解的(达成共识);黄色是专利文案中发明人没有理解到的(如代理人的布局思路),以及交底书中代理人没有理解到的(比如发明点和技术方案之间的因果关系);红色区域则是代理人和发明人之间由于信息的缺失而造成的未知。然而除了绿色部分的共识之外,黄色区域和红色区域都是发明人和代理人之间的盲区,导致了双方不能互相理解到对方的想法。 也许这么说还是比较抽象,下面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图a为一个普通的杯子,作为现有技术,图b为申请号为952179938的专利公开的茶杯,作为申请专利想要保护的茶杯。已知:该茶杯由杯体1、杯座2和过滤罩3等组成,过滤罩3外形呈盆形,可放置于杯体1内腔中,下端部具有由滤网31组成的过滤面,过滤罩3由滤网31和滤架32组成,滤架32由无毒塑料制成,是一种位于过滤罩3上部的环圈,环圈上对称分布有两个可与杯沿扣接的弹性卡扣33。通过滤网31可以在喝水过程中阻挡茶叶随水流一同被喝入口中,方便喝水。杯座2扩大了杯体1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使得茶杯不易翻倒。卡扣33与杯沿是可拆卸连接,方便清洁和更换过滤罩3。 在发明人的交底书中是会把结构部分详细说明的(乔哈里视窗中的绿色区域)。但是到结构改进所带来的效果时,往往容易忽略因果关系的说明。如下图:
然而专利申请文件中,需要对方案进行说理,即通过结合方案的原理以及该方案与现有技术的一些对比,达到了什么样的技术效果。通过这些说理对结构与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解释说明。
还是以上述的茶杯为例,如果结合说理,则应该写成:底座扩大了杯体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茶杯整体的重心降低,提升了茶杯的稳定性,使得茶杯不易翻倒。 当发明人省略说理后,倘若代理人具备一定的该行业的研发设计经验,则可能可以通过方案的分析和揣测,将方案与效果进行说理的补充。 但倘若代理人并不具备该行业的设计研发经验,那么代理人可能不会进行说理内容的补充,根据交底书直接进行专利文本的撰写。此时就会诱发出3中情况: 1.代理人揣测正确,专利正常推进。 2.代理人揣测错误,从第一次揣测错误开始,后面的内容就都是错误的,也就出现了本文提出的问题,交底书是清楚的,但是代理人没法跟发明人处于同一个频道。 3.代理人不揣测,但是发明人在确认案件的过程中,以为代理人理解了,专利递交后,审查员没理解。审查员审查过程中认为新创性不足,下发审查意见进行答复时,代理人无法针对发明点进行强有力的答复,或者后续的沟通中,虽然代理人理解了这部分的说理,但是原始的申请文本中没有记载,审查员并不认可该部分说理,或者要求举证该部分说理(自己找对比文件破坏自己专利的新创性)。
三、如何处理
(一)代理人侧 代理人作为整个专利的主要处理人,把控着整个专利的内容的规划和布局,需要拥有主动沟通的意识。针对交底书中缺失的说理内容,需要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并主动找发明人沟通,了解发明人设计背后的用意。 这就需要代理人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引导能力。 大多数时候,发明人由于对自身的产品和设计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及在行业内长久的工作经验,存在很多设计深意和设计想法,但是有时无法准确说出,属于肚子里有千言万语,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就变成了只言片语。这时就需要代理人从旁加以引导,梳理整个说理过程,引导发明人将碎片化的说理整合为完整连贯的说明。 进一步的,可以将撰写中的思路和想法与发明人进行沟通,缩小发明人的盲区,加大代理人与发明人的共识。 (二)发明人侧 发明人则是需要重点关注自身的发明点,针对整个方案中的发明点,尽可能的把能想到的内容和说理都写上,即便是把代理人当成刚从学校毕业的“小白”也没有问题。这样就将可以缩小代理人的盲区,加大代理人与发明人的共识。 交底书中写的越详细,代理人撰写专利时就可以写的越全面,从而面对审查员的审查意见时,具有更多可以用于争论的内容,从而引导专利走向授权。而针对保护需求较低的内容,则可以简单描述。 更多交流,欢迎关注公众号 加好友进群邀请 获取课程、直播、学习资料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