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创造性,是发明专利审查意见通知书最常指出的问题,也是代理人常常头疼的问题。
创造性审查意见答复的技巧基于最基本的“三步法”展开
即:
1.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2.确定发明的区别特征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
3.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
那要如何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呢?本文结合一案例说明。
本申请名称为:一种分级式缩略语句匹配确认方法及系统
主要技术特征:构建缩略语数据库,缩略语数据库中的收录词条至少包括中文释义、英文释义及英文缩略语;
输入文本,进行元素识别,根据元素识别的不同结果,进行分级式匹配;
若匹配结果唯一,将该元素直接认定为目标术语;若存在字符重叠的元素,即认定的目标术语包含在另一目标术语中,则增加判断机制;
若不唯一,根据语境并通过逻辑判断由机器自主选择所述待定术语的初始认定词条,获取该待定术语所对应的N项收录词条(N≥2),并将其分别定义为第i待定词条(i=1,2,…,N),在所述文本的全文范围内搜索第i待定词条中的英文释义、中文释义及中文别称中至少一项的出现频次,并进行排序,将出现频次最多的第k待定词条判定为初始认定词条,其余词条在下拉列表中的排序根据频次由多到少进行排列;
将目标术语的收录词条导出至文本缩略语文档中,记录出现频次。
D1公开了建立词条数据库以查询,基础服务器向该查询终端推送与该缩略语相符的一个或多个缩略语条目,(有一个相符的缩略语匹配的情况相当于识别的元素所匹配到的词条唯一;有多个相符的缩略语条目的情况,相当于识别的元素所匹配到的词条不唯一;)由人工查询终端确认正确释义。
D2 公开了按照缩略语词典建立原语和缩略语的对应关系表,按照对应关系表构建同义词关系分类器;
标记对应关系表中的所有原语和缩略语的词性;将组成原语的文本顺序分词,并对应每个词语的词性顺序标记形成原语词性序列;(相当于输入文本,进行元素识别);将给定文本分词并进行词性标注;
按照对应关系表中的原语词性序列从给定文本中选取符合其排列顺序的词文本作为候选原语;按照对应关系表中缩略语词性序列从给定文本中选取符合其排列顺序的词文本作为候选缩略语;当某一词性序列出现次数达到所有词性序列总出现次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时可以被选中为候选原语或者候选缩略语(相当于根据语境自主选择所述待定术语的初始认定词条)。使用训练好的同义词关系分类器计算所有候选原语与该缩略语的关系近似度或者是所有候选缩略语与该原语的关系近似度,若计算的关系近似度达到预设范围,则认定为一对原语与缩略语。
审查意见认为D1公开了建立缩略语数据库,并根据输入内容分级匹配;D2公开了根据语境自主选择所述待定术语的初始认定词条;因此D1与D2结合,即可得出本申请技术方案。
首先,采用“三步法”进行答复,确定本申请与D1的区别特征,D1看似公开了本申请的分级匹配处理,但D1在进行查询时,不同数量查询结果的处理方法一致,都需要人工查询终端判断正确词条,并无本申请中由机器自主选择所述待定术语的初始认定词条等辅助算法,导致结果准确性不高,当推送结果较多时,人工判断耗时耗力。
可以得出本申请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升缩略语文档的分级识别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再判断该区别特征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否显而易见,审查员认为对比文件2提供了在文档中识别出现频次高的候选缩略语的技术启示,因此容易想到将待识别的术语导入新的文档中以进行进一步的匹配识别。
那么D2中记录频次的技术特征真的可以等同于本申请的方案吗?可以从该技术手段的对象、目的、结果入手,分析是否存在结合启示。
D2记录频次的对象是词性序列,可以想到,根据词性序列检索文本中的词性组合,是不准确且存在随机性的,可能检索到一段原语符合词性序列,但该段原语单独存在时语义不通或不需要进行缩略;因此在某一词性序列出现次数占总次数三分之一以上时才被选为候选,参与后续计算。记录频次的目的在于,筛除文本中出现次数较少,大概率为随机组合的词性序列。记录频次结果需要再使用同义词关系分类器计算相似度,才能确定原语与缩略语的关系。
而本申请中,记录频次常见于所识别的元素为缩略语元素,同一元素可能在缩略语数据库中可匹配到对应的收录词条至少有两条,记录频次的对象是收录词条中的英文释义、中文释义及中文别称中的至少一项。
例如:数据库中CT可以指代(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也可以指代(Chemotherapy)化学疗法。一般来说,收录词条中的英文释义、中文释义及中文别称均可确定且不会存在疑义,因此在文本的全文范围内搜索待定词条中的英文释义、中文释义及中文别称中至少一项的出现频次,并进行排序,将出现频次最多的待定词条判定为初始认定词条,其余词条在下拉列表中的排序根据频次由多到少进行排列。其目的在于基于文本语义准确找到缩略语在该文本中的对应词条含义。记录频次结果与对应缩略语关系是确定且不会存在疑义的。
由此可见,D2与本申请记录频次的对象不同、目的不同、结果不同;即使将D2与D1结合,也应是基于文本中的词性序列进行检索,记录频次后还需要进行相似度计算才能得到匹配结果;而无法得出本申请通过记录可确定且不会存在疑义的英文释义、中文释义及中文别称频次,即可根据文本语义判定初始词条,结合人工选择,准确、完整性的得出缩略语文档的相关启示。
综上,答复创造性问题时,首先确定最接近现有技术,即D1;再确定区别特征,判断该区别特征与对比文件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从技术特征的对象、目的、结果入手,分析是否存在结合启示。
更多交流,欢迎关注公众号
加好友进群邀请
获取课程、直播、学习资料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